北京时间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对华关税政策重大调整:立即撤销91%商品的加征关税,暂停24%关税90天,仅保留10%的基准税率。与此同时,小额包裹关税从120%骤降至54%,跨境电商卖家们直呼"久旱逢甘霖"。消息一出,外贸圈、跨境圈一片沸腾,大批卖家紧急启动备货计划,物流公司订单量暴增300%。
即便在消息公布前,许多卖家已在规划发货流程,而当下更是加快了节奏,货物一批接一批地踏上前往美国的旅途,整个跨境供应链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毕竟,下半年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销售旺季,尤其是11月的感恩节和12月的圣诞节,这两大促销节点的备货需求异常强劲。按以往经验来看,这两个月的销售额往往能占到全年销售额的40%至60%。因此,美国采购商们为确保能赶上旺季销售,通常需在6月前与中国工厂确定订单细节。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发货热潮之下,新的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全球主要船公司接连发布涨价通知,运价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
美森宣布自5月22日起,对从中国上海、宁波及厦门发往美国的大柜加价,涨幅达1500美元/40尺柜;
MSC计划从6月1日开始推出旺季附加费PSS,分别为1600美元、2000美元、2000美元;
ONE同样不甘示弱,通知客户美线FAK40 尺大柜运费上涨1000美元,并计划于5月21日推出2000 美元/大柜的旺季附加费;
长荣则选择在5月15日至31日期间推涨GRI700 美元 / 大柜。另外,COSCO、HMM等船公司也纷纷宣布自5月15日起涨价800至1000美元。
马士基CTO文森特更是明确表示,尽管公司削减了部分中国至美国航线运力,但若客户有需求,可迅速恢复运力。面对海运费的持续暴涨,许多卖家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奈地表示,即便涨价也要发货,谁也不知道三个月后市场会怎样,而且亚马逊的prime day也即将来临。关税的下调,仿佛为卖家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激烈的竞争也才刚刚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海外仓费用上涨的隐忧也悄然浮现。从本质上看,费用的涨跌是由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此前受关税政策影响,美国大量海外仓面临收货难、货物难以快速周转以及人力成本等多重困境,部分海外仓为维持运营,不得不以超低价格揽客,甚至出现0.4美元、0.5美元一件代发操作费全包的低价竞争局面。
然而,随着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港口,海外仓的运营压力逐渐增大,市场供需格局悄然生变。一些小型海外仓因现金流问题难以为继,逐渐退出市场。而现存的海外仓则开始挑客,且有涨价的苗头。如今,随着关税下调,商品流通加速,海外仓的接待咨询量不断攀升,这一系列变化都使得海外仓费用上涨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在这一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跨境电商从业者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承受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运费上涨、海外仓成本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发货节奏,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摆在每一位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关税的下调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竞争将在新的维度上全面展开,唯有积极应对、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