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自2020年爆发以来,已成为支撑中国品牌出海的重要基石。从被动应对疫情冲击到主动布局全球供应链,海外仓的发展轨迹不仅反映了中国跨境贸易的演进历程,更预示着数字化贸易的未来方向。
2020年,全球疫情对中国外贸格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浙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2%,是五年来首次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海外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海外仓数量超过1800个,同比增速高达80%,总面积突破1200万平方米。海外仓的爆发并非偶然。疫情期间,国际运力极不稳定,无论是跨境电商还是传统外贸商家,都开始选择通过海外仓提前囤货。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还大幅提升了终端客户的购物体验,缩短了配送时间。2022年至2023年间,随着海外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海外仓行业进入了去库存阶段。浙商证券样本数据显示,2022年有50%的海外仓出现营收持平或下滑。然而这种调整期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海外仓布局再次加速。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长率比一般贸易高出5个百分点。这种增长背后是海外仓模式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然而,2024年,SHEIN、TEMU等平台纷纷推出半托管模式,不再提供仓储物流“一条龙服务”,而是将这两个环节交给卖家自行解决。这一转变极大地刺激了对海外仓的需求。与此同时,亚马逊FBA不断涨价,促使卖家寻找替代方案。FBA转运模式应运而生——卖家先将货物运往第三方海外仓,待亚马逊FBA库存不足时再及时补充。虽然增加了一次运输环节,但总体成本仍然低于直接使用FBA仓储。2023年以来,美国小额关税豁免政策屡次传出取消消息,最终在2025年初由特朗普政府宣布落地。虽然因可行性问题暂且搁置,但许多卖家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将原本通过小包直邮的货物转向海外仓。这一转变不仅避免了可能的政策风险,还提高了物流效率。随着全托管渠道开始加价,平台也转向全力扶持半托管模式,进一步推高了海外仓的热度。
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高,海外仓业态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商业仓外,2024年美国家庭仓开始大量涌现。这种模式门槛低,只需要将住宅用作仓库,几乎不需要额外人力成本,因此发展速度远快于商业仓。家庭仓虽然规模小,但操作灵活,不仅能提供仓储、一件代发、退货等基本服务,还兼职客服工作,解决国内卖家与国外买家之间的语言障碍问题。几位家庭仓共享一个UPS账号的情况也很常见,通过量大获取运费折扣,实现双赢。
出乎许多人意料,海外仓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仓库租金。其中,尾程物流差价才是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以大健云仓为例,2024年其尾程物流配送收入占3P业务总收入的44.7%,2023年这一比重甚至达到53.2%。这种收入结构使得货物周转速度成为影响海外仓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卷”是海外仓从业者的共同感受,但大小仓库的竞争方式各不相同。大型海外仓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强竞争力,如修理、更换配件等。许多大仓本身由卖家运营,拥有丰富供应链资源,能够提供从头程干线到尾程派送的“一条龙”服务。小型仓库则面临价格战的压力。浙商证券2024年4月的数据显示,海外仓供应市场中,营收规模在5000万以下的服务商占比达54%。家庭仓作为小仓中的小仓,竞争尤为激烈。
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和整合,海外仓将不再仅仅是存储空间,而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节点,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全方位支持。海外仓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基础设施决定产业高度。愈发多的海外仓选择了海外仓管理系统(例如易仓WMS),让库存管理可以更规范化。只有构建稳固高效的海外仓网络,中国跨境电商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持续竞争力,真正实现全球化布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模式的持续创新,海外仓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