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以来,美国摇摆不定的小额豁免政策调整动向,将海外仓推至风口浪尖。一方面,需求激增导致多地海外仓“一仓难求”,众多跨境卖家急于提前备货;另一方面,从业者担忧这波热度仅是政策窗口期的短暂现象。在关税政策剧变的背景下,海外仓如何平衡短期红利与长期发展成为行业核心议题。
美国拟取消“T86清关模式”的消息,引发了跨境供应链的强烈震荡。尽管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但多数行业专家预判其执行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政策变动导致众多卖家为规避未来可能的关税成本与清关延误,纷纷转向海外仓模式进行提前备货。据业内反馈,目前美国多个海外仓处于“爆仓”状态,需求远远超过预期。为应对激增的业务量,不少海外仓企业正在迅速扩张仓储面积,加快揽货节奏。
尽管海外仓需求在短期内大幅攀升,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相比小包直邮,海外仓模式在链路周期、资金周转和综合成本方面均不具备优势:
1、时间与资金成本双增:小包直邮从发货到收货通常只需7-15天,而海外仓需经历2-3个月制造、40天海运及30天仓储周转,整体链路拉长至4个月,资金占用率显著提高;
2、库存周转压力大:商品滞留仓库不仅带来仓储费用,还可能因滞销导致最终销毁或低价处理,资金回流效率低;
3、利润空间受挤压:据行业估算,美国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卖家综合成本上升40%-50%,若无法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很多卖家只能自行消化利润损失。
某3C品类跨境卖家透露:政策落地后预计需多缴数千万税款,短期只能自行承担,中长期才可能调整定价与供应链布局。
目前,海外仓主要分为三类:卖家自建仓、平台仓(如亚马逊FBA)和第三方海外仓。自建仓通常服务于高客单价与强品牌控制需求的企业;平台仓效率高但灵活性低;而第三方海外仓因能满足多平台运营与个性化服务需求,近几年迅速崛起。数据显示,卖家使用第三方海外仓的比例已从63%增至73%。然而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激烈竞争。2023年,美国注册仓储企业数量接近2万家,市场供给过剩引发价格战。很多企业为争抢客户不断压低报价,“每单利润不够买一杯咖啡”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海外仓企业还面临租金、人工、尾程物流等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据统计,美国仓租年增8%-10%,人工成本年涨幅达15%,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
单纯依赖政策红利绝非长久之计,海外仓必须实现从基础仓储服务向智能化库存管理的转型。优化运营效率、拓展服务链路已成为行业共识。越来越多的海外仓选择了海外仓管理系统(WMS)来协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而易仓WMS作为行业内较为成熟的海外仓管理系统,也逐渐成为更多海外仓的忠实伙伴。美国政策的变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海外仓不再仅是仓储空间的提供者,更是跨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正如行业所言,“未来这不是一块沙漠,而是一块需要开发的绿洲。”海外仓的进化才刚刚开始。